距離48 hrs Hackathon倒數兩天。
意思是我還有兩個晚上可以睡覺。
對於每天都在緊湊行程下,又充滿著許多任務下,每天的睡眠時間都十分寶貴。簡略說說每天行程好了,開學至今,今天是第五天(包含第一天入住時間的話),每天的行程只有17:00-19:00晚餐時間較為空閒,其他時間都塞滿滿行程,甚至每天21:00課程結束後,也會需要完成各自作業或是和夥伴們討論一些任務。因此,睡眠時間對我來說十分重要xD尤其是連續三晚有兩晚半夜都被該死的火警警報器叫醒Orz 不過好險都是虛驚一場,究竟是誰這麼無聊啊Orz
那我們每天這麼忙碌都在做什麼呢?我們是透過什麼方式進行“創業家精神”的培訓呢?透過一些在矽谷的創投、教授以及創業家(包含技術&商業背景)進行分享,同時也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讓我們從中體悟。因此,在開學至今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,已經漸漸可以理解DraperU所要帶給我們的,其實是 mindset & community。除此之外,在為期五天的課程當中,發現過去曾在網路上看過的文章,真的是真的!!!! 雖然在之前為期半年SFSU的生活後,就已有感受到美式教育與台灣的不同,但這五天來充實的課程中,更讓我深感受到真的是可以 learn from everything !!!!! 像是無論在生物學、天文學或是矽谷熱門的電腦科學,每一位講者都能從之中衍生出”創業家精神“或是其他由該數據or事實所衍生出的含義,絕對不會是只是告訴我們一個“具體的事實”。
mindset,是種聽起來虛幻但實質上十分重要的一個東西。
第一次感受到mindset這種無形東西的重要性來自於我碩士論文的結論。
我的碩士畢業論文是探討開放式創新下的營運模式,而因為身在學術單位同時身兼Intel-NTU創新研究中心的商業研究助理,因此挑了學校與企業間合作的營運模式為主要研究方向,試圖找出如何讓非營利的研究機構也能自立自主。如果是半導體相關背景的人,對於比利時的imec應該不陌生,他是一個初期由政府與學術單位所共同成立的,然而在十多年後,在政府每年資助金額沒變的情況下,每年總預算中,資金來自於企業已超過一半(意思是每年總研究預算透過”產學合作“逐年攀升的意思)。近年來每年研究收入還能夠有近百萬歐元的盈餘。以一個非營利的研究機構來說,imec在研究預算上能夠自立自主,甚至是產生了盈餘,我想他絕對稱得上是最佳標竿。因此,我以比利時的imec及台灣工業院做為主要研究個案,而在經歷了為期近一年的質性個案研究,漸漸發現在客觀條件相似下造就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,在於其兩方的mindset完全不同。在我與imec的高層訪談時,發現在他們心中,對於非營利的研究機構依舊抱持著一種”商業“思維。他們不希望被政府干涉,所以從設立以來就一直努力只把政府給的資金作為行政運用,而不是以此作為研究經費。而在與企業合作間,總是以企業角度(即從使用者角度去思考)去思考企業要的是什麼?企業怎麼做抉擇?因此,他們充分在半導體這巨大研發成本投資下,讓整個產業鏈以他們為中心進行近年來盛行的”開放式創新“。
回到正題,這五天來,不論是Tim Draper本人或是每一位邀請來的講者,其實都一直不停的在告訴我們、建立我們的mindset:be bold, think big, be willing to fail, and go for it.
在think big上,其實想得越遠或是目標越大,野心也就會越大,而此時你所在意的東西、所做的事情也就會全然不同。同時,野心越大也可以讓自己避免停留在原點過久,才能一直隨著市場隨著環境而不停的move on。在這裡,每天所接觸的VC or 創業家,你都感受得出在他們的mindset裡在意自己對這社會所貢獻的影響力,勝過於賺錢。同時,一直思考著你是誰?你代表的是什麼?而其實不是美國人或是矽谷的人們就是不愛錢,而是因為美國盛行英雄主義加上他們的思維有所不同,如同我前面文章所提過的一樣,他們認為:往往那些改變未來越多的都較少被投資,同時這些也機會是return rate越高的標的。
對於一所鼓勵學生勇敢冒險&勇於犯錯的學校,在失敗的mindset培養方法, 除了前面文章我曾經提到過我們的OATH每天朗誦外,其實在課堂上、活動上都充斥著教育”失敗“的媒介。像是透過改變過規則的運動比賽,讓我們練習如何在失敗中進行快速修正團隊策略;像是課堂上的每一位講者,一直不停的用案例或是親身經驗,告訴我們:要和失敗做朋友並且越快失敗越好,甚至是每一次都應該要說 WTF lollol It means “Why the failure “。
我發現:身處在一個充滿成功案例的矽谷,這裏的人們卻是不停的在談著關於失敗。而我想,也許就是因為這裡的人以失敗為伍,更強調”fail fast”,並且follow著這樣的步驟:idea -> go for it -> validation -> failure -> move on,才能塑造出這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吧。
關於失敗,其實還有兩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想跟大家分享,一個是在台灣聽到的演講,一個是我分享給別人的演講。曾經有個令人份外印象深刻且震撼的演講,是發生在EMBA的創業課上,一位長輩分享創業失敗的案例,從公司就要IPO的前夕到差點成為通緝犯的故事多麼令人震撼,也是我第一次在台灣聽到關於失敗的分享。另一次,記得曾經有個場合讓我有機會可以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。而在我苦無不知道該怎麼做時,一個在美國唸書的朋友,就和我說:分享你失敗的經驗吧,談談失敗的經驗比起分享你成功的經驗還有價值。當時對於這樣的建議感到很驚訝,但現在逐漸了解到了分享失敗案例的價值所在。
近幾天的新聞,也看到了馬雲今年打算在杭州西湖鵒鵠灣附近開辦湖畔大學,專門研究失敗案例,「通過研究別人失敗在哪,為什麼失敗,學員能獲得經驗,才能獲得成功。」
過去,新聞上書本上充斥著成功的案例,卻鮮少失敗的案例。覺得推廣接受失敗分享失敗是件很棒的事。只有不斷嘗試,才有創新的可能啊。
community,環境氛圍的重要性。
記得在先前的文章,我也有提到過關於環境的問題。來到這裡的這五天突然發現”社群“的力量真的無比重要,而在這裡的五天,覺得最大的感受是讓自己不覺得自己怪。記得在台灣,常常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很怪,是不是自己太不切實際?是不是應該要順應現有的環境?但終究不願屈服,因此在無能力改變也還不想被同化的情況下,選擇到矽谷來冒險&找尋答案。幸好,截至目前為止,我所得到的答案,是正向的。世界上確實有跟我一樣怪的人xD
當然,過於樂觀與思考未來性,某種程度也會讓人有所覺得不切實際。甚至在看DraperU成立的過程故事時,也發現:當拿掉從我們這群人的角度,也是有著一群人極力反對著像我們這樣的人。而此時,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與反思,當生處在不同角度與不同身份時,對於同件事在看法上的衝突與矛盾。而這件事,讓我聯想到兩件事,一個是大學念工業工程時,老師一直不停的強調,每個細項的最佳解並不會等於overall的最佳解,因此我們極力在找尋:數個限制條件下,整體的最佳解;另一個則是,這幾天有位UCB天文學教授來分享時提到,在看星系時候,我們總覺得我們是中心,其他星球是以我們為中心在移動的;同時,站在其他星球的人也會同樣認為;然而,如果你從更遠的角度看,你卻會發現全然不是如此。我想每件事情都有其正反,只能全盤考量然後不停的溝通,以達到當下的最佳解。至於過於樂觀或是太過未來性的問題,我想在mindset與目標的設定上必須,而同時不能忘了依舊要身體力行地予以實踐。當然,在組成新創團隊時,成員應該具備有具有未來性也該有具有腳踏實地執行力的人,這樣才能使團隊不會過於偏裨。